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众生相:商业化马拉松才刚开始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不要高估短期进展,也不要低估长期进步
4月19日,全球首个有人形机器人参加的半程马拉松比赛在北京亦庄举办,人形机器人半马是人形机器人走出实验室,走向应用的一次考验,赛道共计21.0975公里长,地面并不平整,中间略高、两侧稍低,沿路伴有减速带和碎石,共计6个左转道与8个右转道,转道的转弯角度≥90°,坡道角度最高达9°。这种长距离与复杂地形并存的场景,对人形机器人而言,是一次针对关节精度、热管理、电源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干扰等问题的极限测试。
共计20支人形机器人参加比赛,其中7个跑完了全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队机器人天工Ultra以2时40分42秒的成绩获得冠军。亚军是松延动力N2,季军为卓益得机器人旗下的行者二号。本次比赛并没有要求机器人完全自主运行,也允许更换电池甚至更换机器人本体,“换人”罚时10分钟,获得冠军的天工Ultra更换了三次电池,其余完赛的队伍都更换了机器人本体。
20支参赛队伍中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地,20支参赛队伍使用了18个机器人型号,包括天工Ultra、宇树G1、乐聚“夸父”、松延动力旗下N2、小巨人等。参赛的企业数量并不算多,热门的宇树、众擎、小鹏等公司都没有参赛,赛后宇树针对比赛中独立团队试用宇树G1表现不佳的情况紧急发表声明,表示公司忙于准备人形机器人格斗直播,机器人表现不佳与开发情况关系较大。值得注意的是获得亚军的松延动力,正是前段时间朱啸虎批量退出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之一,本次马拉松出色的表现,也让松延动力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如果以人类完成半马的表现来衡量,这次人形机器人的半马表现可以说没有达到大家的预期,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祛魅。续航不足、长时间工作后关节模组过热、误差累积导致运动控制困难、与现实复杂环境交互能力不足等等,这些都是在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明显发生的问题。马拉松比赛没有涉及到机器人灵巧手,而这是人形机器人实际作业的最重要部件,亦庄在今年还会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届时我们可以看到人形机器人更多方面的技能。
马拉松上的表现对人形机器人板块没有带来太大的冲击,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还在陆续推进,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量级基础会带来产业的加速发展,我们应该秉持不高估短期进展,也不低估长期进步的态度。
2
初步量产意味着初步商业化
在元年效应的刺激下,国内外机器人本体厂家数量繁多,量产计划紧紧跟随,没有人想在产业化应用的前夜掉队,无论是成立多年的机器人老兵,还是近5年成立的初创企业,基本都已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机,也有多个产品已经标明价格售卖。从明星企业特斯拉、宇树,到跨界大厂小鹏、华为、小米,到高校、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厂商多如雨后春笋,背后代表的各个资本都不想错失机会。
但是回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最质朴的问题,机器人能做什么?产业畅想的十万级出货,会不会导致机器人“毕业即失业”,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提供给机器人。从量产的节奏来看,特斯拉肯定是全球的引领者,3月20日马斯克在全体员工大会的公开直播中,宣布了2025年生产5000台,2026年生产50000台,2026年下半年开始售卖的计划。
大部分厂商量产数量在1000台左右,全球有两万台左右的出货量。这种出货量市场还是能勉强消化,工厂小规模应用、商业接待、教育娱乐等等场景能够支撑万级市场。但是按照特斯拉的计划,26年相对25年翻十倍,开始大规模量产,上述的应用场景就不足以支撑,需要工业和C端的大规模应用。
25年量产的机型,大部分在24年都发布了原型机,不到一年的时间,技术变化不会太多,所有看24年原型机可以推测近1-2年的商业化场景。
商业化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厂商能否从小批量过渡到万级量产,这场商业化马拉松远比人形机器人半马残酷的多,明星企业,行业老兵,初创企业,跨界大厂面对商业化马拉松产品侧重和公司策略都有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活到大规模量产的那天。
3
明星有各自的销路
如果要从国外和国内各选一个人形机器人明星企业,国外肯定是特斯拉,国内大概率是宇树。特斯拉作为这一轮人形机器人热潮的引领者,是所有企业的量产参照,也是技术方案的重要参考。国内产业链也跟随特斯拉的产品发布节奏不断进行炒作,随着量产时间敲定在25年,硬件的产业链方向也开始收敛,电机、减速器、丝杠、传感器等等都按照特斯拉的远期量级定价。
马斯克宏伟的千万级应用我们暂时不做讨论,仅从已经公开宣布的量产目标来看,25年的5000台和26年的50000台商业消化的难度到底多大。Optimus的目标是超大规模的商业应用,所以从硬件方案上,选择的基本是当前阶段的性价比最高方案(量产价格控制在万美元),首先落地的场景也是难度相对较低的工业场景。
可以明确的是Optimus的商业化第一步是在特斯拉工厂工作,24年5月的视频展示了Optimus在电池产线完成搬运、分拣、安装等动作,这还是应用的11自由度的灵巧手方案,从24年11月的视频中,Optimus的灵巧手已经实现了22个自由度,整体工作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按照马斯克的目标,量产的Optimus最起码在特斯拉工厂中的应用已经能够实现相对人工的降本,那以特斯拉汽车工厂的体量,消化千级数量的人形机器人是完全没有问题的,26年对外售卖的万级数量,由工业端客户来消化也是完全可能的,毕竟马斯克目前的重心还是在Optimus的工业端应用。
国内的明星企业宇树的商业化路径和特斯拉非常不同,宇树作为机器狗的全球龙头,入局人形机器人的时间很晚,王兴兴在采访中也提到,2023年才下定决定要做人形机器人,仅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四足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的研发,2024年5月宇树AI人形机器人G1发布,价格9.9万。
宇树机器狗的商业化可以说是目前人形机器人板块的一个标杆,2017年,推出Laikago,作为首款电驱机器狗,直接拿下了高校和企业的订单。2019年推出机器狗Aliengo,以40万的售价斩获了几百台的订单。20年推出行业级机器狗A1,售价不到 10 万元。21年进军C端市场Go1定价1.6万元,在这之后宇树B端C端并重的商业化道路,C端继续极致低价战略,23年7月推出机器狗Go2,9997元再次刷新了行业最低价,B端技术能力显著提升,工业巡检,特种作业能力显著强于行业,22年B1售价200万元,23年B2售价40万元。
至此宇树的机器狗布局全面且下沉,23年宇树的机器狗出货量占到全球70%,销售额占到全球40%,宇树机器狗的商业化道路可以说是全球的一个范本,与此同时的波士顿动力三次易主,机器狗Spot售价7.45万美元,商业化走的并不顺。
从C端的需求来看,虽然上万元的机器狗产品技术水平还有提升空间,但是已经是能够负担的价格,国内蔚蓝智能也走的专注娱乐教育市场的路线,推出的BabyAlpha系列机器狗主打娱乐陪伴,目前京东售价低至5269元。专注C端市场硬件要求相对较低,娱乐陪伴功能的可开发性也比较大,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商业路线。
4
老兵的盈利压力越来越大
人形机器人两大明星特斯拉和宇树可以说是B端市场和C端市场商业化的代表,而在明星之外,行业里也有很多深耕多年的老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波士顿动力、优必选和达闼。老兵成立时间长,已经经历了多轮融资,盈利压力比较大。波士顿动力已经被三度转手,优必选作为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业绩压力较大,达闼的资金压力也已经开始展现。
优必选2012年成立,是国内入局最早的机器人公司,14年发布小型人形机器人Alpha,18 年发布大型人形机器人 Walker,实现了双足机器人行走能力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Alpha、Walker都登上春晚舞台,16-18年优必选风头正盛,2019年优必选启动了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还未到放量时刻,技术还不够成熟,优必选多年以来也在逐步扩展自己的产品线,教育机器人、物流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消费机产品例如猫砂盆、割草机、扫地机等。
从2024年的业绩来看,优必选总营收达13.05亿元,同比增长23.7%;期内净亏损11.60亿元,同比收窄8.3%。2024年消费级机器人业务实现营收4.77亿元,同比大增88.1%,由第三大业务晋升第一大业务。2025年优必选还计划上市天工行者人形机器人,售价29.9万元。优必选进军消费市场和降低人形机器人售价的措施,都是面对连年亏损希望能够提升销量手段。
宇树开放接口的人形机器人售价也在30万左右,这个价格似乎是行业的共识,而3月18日,越疆正式发布并预售 “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售价19.9万元起,号称以“冰点价”颠覆行业。
同样是机器人行业老兵的达闼,由于多轮融资之后估值很高,在人形机器人公司如雨后春笋的2024年已经很难融资,达闼不得不裁员、聚焦产品线,想方设法活下去。达闼创始人黄晓庆面对采访谈到达闼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尽快让公司实现造血的能力。说难听点,要去做赚钱的东西,先让公司能够自己回血。
经历过重大危机之后的达闼慢慢走出阴影,黄晓庆表示:现在我们在跟很多比较大的基金,在健康养老、零售服务等领域在洽谈,投资额会很大,但我不便透露是在什么地方谈,跟谁谈。
比优必选和达闼更早的波士顿动力发展历程同样坎坷,从军方到微软到日本软银再到韩国现代,曾经的技术标杆被反复转手。机器人行业里的老兵日子明显过得都比较苦,都面临着马上盈利的压力,因为成立越早意味着再获得新融资的难度越大。
5
新兵竞争压力大,各地方也纷纷入局
人形机器人新兵数量繁多,我们从商业化的角度举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Figure AI与宝马合作,机器人进厂工作;智元机器人技术光环明显,积极做教育机器人,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累计下线1000台;乐聚机器人在华为大模型支持下,在汽车工厂、商业服务等也积极开展了商业化;马拉松上表现突出的松延动力,也开始了量产交付,计划今年完成千台交付。
2023 年 10 月,FigureAl 发布的人形机器人 Figure01,利用 OpenAl 的大型语言模型,可以与人类进行正常的完整对话,并具备分类识别物品的能力。24 年 1 月和宝马合作,机器人进厂后,商业模式逐渐清晰,吸引了包括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微软、英伟达、OpenAI 等科技巨头的投资,筹集了约 6.75 亿美元的资金,公司估值达到了 26 亿美元。
2024 年 8 月,FigureAl 发布的新一代产品 Figure02。24 年 12 月 Figure02 交付其他商业客户,并已经执行工作任务,Figure 实现在非宝马客户外的销售,实现创收“0-1”的突破。25年3月31日晚,FigureAI创始人Brett Adcock通过X平台更新最新Figure机器人在BMW斯帕坦堡工厂实拍视频,可熟练完成多项实操任务。25年公司量产规划开始提速,25 年预计迁入新生产基地,开始理性的小批量生产,中远期迭代升级量产版本 Figure03 后,预计将开启大规模生产。
智元机器人成立于23年2月,23年8月发布了远征A1人形机器人,24年8月发布了远征、灵犀两大家族5款商用人性机器人,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已经售出共计1000台,其中双足人形机器人731套,轮式通用下线269套。灵犀X1软硬件全栈开源,整机全套组件售价10.8万元,从教育娱乐属性上,能够满足DIY需求的灵犀X1可玩性比宇树G1更强。
乐聚机器人2023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夸父,2024年接入华为盘古大模型,并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亮相,2024年5月乐聚发布新款人形机器人夸父-MY,全身自由度提升至 40 个以上,灵巧手自由度达 11 个。在工业应用端,进驻一汽、蔚来工厂负责搬运、扫码工作。在C端应用上,乐聚机器人有丰富的教育行业应用经验,乐聚的Aelos系列小型人形机器人被引入中小学课堂,学生可以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完成动作任务,学习机器人理论、计算机编程、机械结构等知识。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操作,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松延动力在本次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出圈,公司于2023年9月在北京成立,2025年3月14日,松延动力发布了人形机器人N2和E1,N2售价,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具备后空翻、大步行走、奔跑、单双脚跳跃以及舞蹈等多种运动能力,奔跑速度实测最快可达每秒3.5米,价格低至3.99万元。根据钛媒体AGI对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的采访,预计到今年下半年,松延动力机器人产量将能达到每月150台以上。并希望今年能够出货一千台,在四季度实现现金流转正。今年松延动力还将推出C端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希望价格最终能达5000元左右。
松延动力将价格进一步下探,专注于教育、企业展示的场景,不做定制化产品,做标准化产品,不会主动开发工业场景应用。松延动力的产品策略更加看重如何迅速实现盈利,专注机器人下半身的运动,不涉及灵巧手和大模型,这种“轻装上阵”策略也确实适合初创且背景没有那么辉煌的企业。
从以上四个公司我们都能明显看出,人形机器人初创企业在量产前夕成立,清晰的知道必须要尽快实现量产,因此近两年各家基本都冲着千级出货努力,从应用场景来看,市场具有承接千级出货的能力。但是主要问题是2026年的翻倍可能不太好完成,但如果人形机器人的泛化作业能力实现突破,万级出货又是一个不起眼的中间阶段。所以对人形机器人量级的预估,我们应该短期谨慎,长期乐观,短期可能不会按照我们预想的每年翻一倍,但长期这种情况是肯定会出现的。
从政策上,《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线,在应用场景上也给出了具体方向: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等。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各地也纷纷揭牌,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成都、安徽等地都已经启动,在人性机器人马拉松中夺得冠军的就是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开发的天工机器人。
6
大厂跨界:追随特斯拉or华为车模式
大厂主要追随特斯拉,最为稳妥,对于小鹏和小米来说,卖好车才是最核心的工作,做机器人能够提升公司的高科技形象,但终归不是业务发展的重点。所以在机器人的方向是,最为稳妥的就是跟随特斯拉的设计方案,不投入太多的时间去试错。
小鹏在2020年12月收购了机器人企业Dogotix,后合资成立了鹏行智能,Dogotix的创始人赵同阳负责鹏行智能,而后改为小鹏机器人,23年10月发布了首款人形机器人PX5,24年11月发布了Iron,并进入了小鹏广州工厂实训。
小鹏计划2026年实现规模化量产,应用场景聚焦工业,逐步扩展至门店服务、物流搬运领域,从这里可以看出,小鹏的人形机器人初期打算内部消化,没有太大的商业化压力。
小米的人形机器人也类似,在22 年8月,小米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之后,至今还没有发布新产品,对于小鹏和小米来说,进行储备更为重要,如果人形机器人万级量产市场打开,可以凭借汽车工业基础迅速赶上。
值得注意的是赵同阳在23年离开了鹏行智能,创立了众擎机器人,仅用半年时间就推出了双足机器人产品SA01,售价仅3.85万元,受众为高校科研团队,用于做实验、科研或演示。赵同阳透露产品上市一个月,就获得上百张订单。24年12月推出了人形机器人PM01,这是一款面向科研教育场景的开放型人形机器人,发售价8.8万,2025年第二季度开启交付。
华为在机器人领域同样采用的是和汽车类似的策略:华为不造机器人,帮助大家造好机器人。华为发力人形机器人联合产业链加速布局具身智能生态。24 年 11 月 15 日,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华为(深圳)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宣布正式运营,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蓝图也随之浮出。当日,华为还与乐聚机器人、大族机器人、拓斯达、中软国际、禾川人形机器人、兆威机电等 16 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备忘录。华为正在通过技术、生态、应用等多个维度,全方位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及通用化、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并有望加速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崛起。
7
尾声
正如在2025年GTC大会上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高层对未来2-5年的展望:人们往往高估了短期内的进展,而低估了长期内的进步。专业机器人会很快出现,而通用机器人则需要更长时间。在3到5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在大多数人中间普及开来,它们将成为社会的一部分,覆盖从消费者、家庭到工厂、物流等各个领域。
我们对人形机器人明年的量级不必有过多纠结,商业化的马拉松比赛不给前100米跑得快的选手颁奖,能够安全完赛才是这场马拉松的关键。
网友留言(0)